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English

当前位置: 古道农业网 >> 牡蒿

驻村第一书记变穷山为宝地糙毛五加

发布时间:2022-07-01 16:15:01

驻村“第一书记”变穷山为宝地

原题:让穷山沟变成“白富美”

——中科院驻村“第一书记”李章伟的二三事

网络配图:李章伟(右)向村民传授养鸡技巧(六盘水日报)

三农直通车综合报道:李章伟原本以为,身为中科院的一员,他会一直和科学家打交道。去年9月,变化发生了。

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等部门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要求,2015年9月10日,他受中科院机关选派,下到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蟠龙镇院坝村,担任村里的“第一书记”。

半年已过,改变很多。山沟生活使原本白皙的李章伟得了个“小非洲”的外号,李章伟也让长期贫困的院坝村看到了成为“白富美”的希望。

修山路建通途

在贵州西部,有一个深藏于山间的村子“院坝村”,行政区域15.4平方公里。1821户8000余名村民分为21个村民组,散居在山中各处。

李章伟来的那天,院坝村正经历着贵州山区常见的阴雨。泥泞的道路跟他预想的没有太大差别,不少村民住在没有路的地方,极少与外界沟通。

如今,仅半年时间,黑褐色的泥巴路就变成了白色的水泥道,像一条白色脐带蜿蜒于青山之间,将村子与外界紧紧相连。

为了了解村里的具体情况,入村不到20天,李章伟走访了院坝村21个村民组、100余户村民代表,由于住户分散,交通不便,有时候他只能步行。

有一次,他走了近一小时才到另一个组,腿上沾满了泥。李章伟心里清楚,这正是村民和上学的孩子们每天都要面对的。

要致富,先修路。看着裤脚裹满的泥巴,李章伟暗下决心,要拔除制约村庄发展的“穷根”,一切工作就得从修路做起。

很快,李章伟从中国科学院协调到专项资金,用于完善村内基础设施,包括硬化院坝村原店盘村四组和五组2.58公里的通村(组)公路;挖通院坝村原金龙7组1.85公里通组公路;修建部分小型水利工程。

“店盘村四、五组的村民们都好高兴,自愿出钱出力,把这条路叫作‘科学路’,还立了碑!”回忆起李章伟修路的事,院坝村村支书朱辉彬忍不住心头的激动。

“祖祖辈辈都在盼的这条路终于打通了,我们种的甘蔗、黄果、小麦、生姜等农产品都可以拉出去卖了。”“真是高兴啊,这下孙子可以娶到媳妇了。”走在院坝村最后一条通组公路上,金龙七组组长陈贵明和71岁的村民李学龙,脸上挂着幸福的微笑。

变穷山为宝地

李章伟知道,要想扶贫,光靠建基础设施是不够的。令他欣慰的是,他在院坝村发现了不少“宝贝”。

院坝村原名店盘村,有将近200亩50年以上的古茶树,百年以上的茶树有200余株,总茶种植面积也有1200余亩。但茶叶产业只有零散加工,无标准化加工厂,不见效益,茶树也被大量砍伐。李章伟心想,不能再让村民们“守着金饭碗要饭吃”。

于是,他从省扶贫办申请专项资金,开工建设500平方米的标准化茶叶加工厂房,把茶叶打造成院坝村的重点扶持产业之一。

建厂房、买设备、打品牌、找收购、建网络销售平台,李章伟的做法给茶农们吃了颗定心丸,也激发了村民们采茶的积极性。“清明节前的一个月,院坝村出现了漫山尽是采茶人的景象。我很惊讶,以前从没看到过老百姓这样。”蟠龙镇包村干部刘松霖说。

除了茶叶之外,这片穷困山沟里的宝藏还有很多。通过走访调研,李章伟发现院坝村有1.2万亩的核桃林多为2012年以后种植,可以发展林下种养殖。

9月20日,李章伟扶持一户条件合适的致富带头人试养了1000只血毛土鸡,四个多月就有了近4万元的利润,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村民纷纷加入林下养鸡的队伍。

目前整个院坝村已经有20余户农民发展林下养鸡项目,为实现扶贫资金的滚动发展,覆盖更多的贫苦户,李章伟创新了“1 1模式”,即村委会和贫困户各出一半资金发展林下养鸡项目,待鸡出栏后贫苦户用利润归还村委会资金,用于滚动支持其他贫苦户发展养殖项目,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随着驻村时间越来越长,李章伟渐渐摸索出“五个一”计划:创建一个党员活动阵地,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带领一支致富能人队伍,带动群众致富;扶持一些农民增收产业,延伸农产品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搭建一个综合发展平台,让村里的资源农产品走出去,让外面的资源走进来;探索一套精准扶贫方法,适合院坝村的脱贫致富。

去过院坝村村委会的人都知道,李章伟的办公室里有块大牌子,上面印着党旗,并用红色字体写着“入党誓词”。自从李章伟来到院坝村,村委会就多了一块党员活动阵地,村委会三层的小楼里,有了党员活动室、远程教育基地和科普站,定期开展各类党员活动和涉农培训,将党建思想工作与扶贫工作紧密联系起来。

去陋习弘扬爱

去村民家里坐坐,已经不再被李章伟看成一项任务。半年里,李章伟在院坝村红过脸,也红过眼,收获的却是村民的尊重与信任。

“我们这里有些老百姓农闲的时候,喜欢喝酒和赌博。在他(李章伟)来之前,曾有人因为酗酒丢了命。他来了之后,社会风气有了很大的转变。”朱辉彬说。

走村串户的时候,李章伟一看到有酗酒的、赌博的就会去劝,对那些实在劝不听的村民,他常常会恨铁不成钢地大发脾气。久而久之,村民们都知道了李章伟的“暴脾气”,行为上也有所收敛。

不过,让李章伟印象更深的,还是村民的纯朴。刚开始,因为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李章伟很难和村民亲近。学方言、吃辣椒、给孩子带小礼物,李章伟想方设法融入百姓,久而久之,村民们也将他视为“自家人”,有个红白喜事或是吃个杀猪饭都会叫上他。

院坝村里光留守儿童就有72人。作为一位5岁孩子的父亲,李章伟对孩子有着特殊的爱。除了以村委会为载体成立留守儿童关爱中心外,他还以个人名义资助辍学儿童。

在这些辍学儿童中,有一位11岁男孩,与年近80岁的奶奶相依为命。李章伟和男孩初遇时,男孩已经辍学近20天。那天,男孩在村委会的阅览室默默地盯着李章伟看了一个上午。当李章伟忍不住帮男孩理了理衣领时,这个一米六的孩子抱着李章伟哭了。

“这个孩子很聪明,不读书太可惜了。”回想起那一天,李章伟的眼眶又红了,“我都想好了,他要是能考上大学,我还会资助他读大学。如果考不上,我会想办法让他去读一个职业学校,掌握一门生存技能。”

李章伟心里一直有这么几句信条:“沉下去,融进去,是前提;做表率,带队伍,是职责;谋发展,抓实干,是关键;不唯上,不趋时,只为民。”(本报记者 倪思洁)

>>>三农要闻

http://>

>>>资讯专题

http://>

>>>今日热点

http://>

锦州治疗男科医院哪家好

昆明治疗青少年白癜风医院

张家口治早泄医院

沈阳哪家治荨麻疹比较好

衡水牛皮癣医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