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English

当前位置: 古道农业网 >> 沙拐枣属

贵州罗甸天然温室里的山地农业升级版石龙尾

发布时间:2022-07-01 17:03:48

贵州罗甸“天然温室”里的山地农业升级版

进入罗甸县境板庚乡红岩村公路旁,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酷似仙人掌植物上挂满了星星点点的果实——这是村民汤元会与82户村民的1000亩连片基地上熟透的火龙果。

令汤元会与村民意想不到的是,火龙果作为一种原产于巴西、墨西哥等中美洲的热带沙漠作物,上个世纪由南洋引入台湾种植改良再引进海南等地栽培的植物,竟然能“落户”贵州罗甸,通过发展带动,从最初的零星粗放“升级”成为密集型管理的支柱产业。

“天然温室”火龙果******吃

7年前,该县板庚乡红岩村村民汤元会带着妻子在外打工时听说家乡政府鼓励发展火龙果就打着背包回来了。2007年,汤元会收割完自家2亩稻谷后,改种火龙果。精心管理下,2009年开始零星挂果,第二年收入1.6万元。不久,板庚乡红岩村的红岩、纳当、保上、烂田湾4个组82户村民发展火龙果达到1000亩。随后,红岩村成立了火龙果专业合作社,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统一品牌,走订单式农业。

如今已成为村党支部书记的汤元会介绍说,“我们基本掌握了火龙果的栽培、测土配方、调花控果、病虫害防治、修剪、储藏和商品化处理火龙果配套发展技术。”

罗甸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资源丰富。从2001年起,省果蔬站、省果树研究所开始在罗甸进行火龙果引种实验,科技人员先后开展了火龙果生态适应性、丰产栽培技术、产业化生产关键技术等方面的研究。经过7年的引种试验,精品火龙果试种成功。

由此,罗甸大举推进火龙果产业。邻近红岩村的龙坪镇新民村以土地入股发展火龙果,令人看到火龙果发展的另一面景象。

新民村人均土地面积不到1亩,且水土流失严重,农民辛辛苦苦一年,收入还不足1000元。2008年,新民村126户村民种植火龙果1300余亩。第二年,新民村组建了火龙果专业合作社,使火龙果能够抱团发展。2012年6月,该村火龙果发展势头吸引了贵州省良云金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加盟,种植户以已种上火龙果的山坡地入股,股民按照公司统一的技术要求种植和管理好火龙果。贵州省良云金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加盟后解决火龙果先天营养不足、生长不良等技术问题,从而使火龙果产业发展有了更为雄厚的资金投入和完善的技术保障,也促使农民改变了粗放管理的农业生产方式。

罗甸县果茶办技术人员介绍,通过“公司+农户”方式,新民村农民走出了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火龙果种植户知道如何施用农家肥,如何科学管护火龙果,也懂得何时进行人工授粉等种植火龙果的关键技术。

贵州省良云金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经理刘品昆说,公司加盟罗甸火龙果就是冲着顾客对“罗甸的火龙果******吃”的评价来发展的。罗甸火龙果原始产品每年均供不应求外,在四川、重庆、贵阳等地作市场调研后,其深加工产品有着更大的潜在市场,现与有关科研部门联合已初步开发出“罗甸火龙果醋”等4个产品,他说,在办理相关手续后,即可正式命名商标和品牌。

经过7年的发展,目前,罗甸县火龙果种植已达5万多亩,其中1.5万亩挂果,产量5500吨,产值1.1亿元。县果茶产业发展办公室主任杨胜强介绍,火龙果种下后,15个月就挂果,亩产200公斤,按30元一公斤算,第二年每亩就有6000元收入,第5年进入丰产期后,亩产可达1500公斤,亩产值达4.5万元,种植火龙果成为当地农民的“致富门道”。 并一举成为当地的“名特优”产业。2007年,罗甸选送参展的火龙果在四川成都举行的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上,一举夺得金奖,立即引起了商家与消费者的高度关注。

罗甸县委书记杨朝伟说,县里已把火龙果产业与传统蔬菜大产业并列打造,把火龙果发展作为乡镇主要业绩考核指标,到“十二五”期末,全县火龙果种植面积将争取突破10万亩大关,将罗甸县打造成为“中国火龙果之乡”。

从2分地到20万亩早春蔬菜

今春,罗甸县沫阳镇罗沟村黄元明这位菜农的心窝是暖融融的。“秋冬季种的四季豆收了4100元,加上年初的早春菜,8分地收了一万六千多。”黄元明说,要是前几年,这8分地年最高收入也不过5000元。但去年采用营养钵育苗、地膜加小拱棚种植、生物菌配方施肥等这些新技术后,收入翻了两番。村民对他都说“他是村里的示范带头人,每次从县里学习回来又跑动家家户户菜地,把学到的又传授给其他农户。去年全村300多农户科学种菜每户增收一万元以上。”

县蔬菜办副主任王顺益介绍,县里把农技投入作为菜农增收的切入点,加强农技推广力度。去年县里投入经费达到了110多万元,采取课堂理论授课、农技干部到田间地头示范以及培养“二传手”等形式,推广应用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现全县蔬菜种植20万亩,蔬菜新品种推广占85%,“菜(早春蔬菜)—稻(水稻)—菜(冬果菜)”一年三熟种植模式得到普遍推广,实现产量4.15亿公斤,产值10.76亿元,农民家庭蔬菜收入达到16000多元。

30年培育,罗甸蔬菜从两分地发展到了20.16万亩,38000户16万农民因为种植蔬菜走上了一条快捷致富之路,也打出了自己的品牌。据县农业局长石峰介绍,罗甸的蔬菜已实现品种区域化、生产规模化、质量标准化、服务一体化、市场规范化。先后获得“全国菜篮子产品生产先进县”、“农业部蔬菜定点批发市场”、“全国园艺产品示范基地县”等称号。蔬菜品种(系)发展180多个。

随着科学种菜技术的发展提高,以及相邻县市蔬菜产业的迅速崛起,罗甸一枝独秀的蔬菜产业优势正日渐面临严峻挑战。

如何解“危”?罗甸决策层认为,罗甸“天然温室”气候资源优势是其它地方无法取代的,利用这一资源优势发展蔬菜,关键要加大科技投入,更新产业结构,推广新品种新技术。

引进的新品种能否适应当地的土壤气候特点,罗甸县一年中试验种植了番茄、辣椒、茄子、丝瓜、黄瓜、瓠瓜、苦瓜等60个蔬菜品种,完整收集记载其性状、特征、产量、产值,为菜农筛选出0448番茄、长辣七号、寒玉春辣椒、农得利瓠瓜、早冠406丝瓜、黔茄3号茄子等10多个符合当地种植的早春蔬菜和秋冬果菜优良品种。

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为了稳妥推进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罗甸县农业、水利、扶贫等部门采取资金投入倾斜,配套建设水池水窖、提水灌溉、冷库等工程,在海拔、气候和土壤特点不同区域的罗苏乡、沫阳镇、边阳镇等建成了31个“高效栽培”、“菜—稻—菜”、“三熟高效种植技术研究及应用”、“辣椒高产栽培”、“高海拔区域辣椒育苗技术创新”等14660亩早春蔬菜和秋冬果菜高效示范基地。在示范带动下,早春蔬菜逐步向高效益品种转变,秋冬果菜花色品种逐渐更新和增多,标准化程度提高,产品质量优化,市场得到拓展,产值创历史新高。

县里总结了凝冻低温危害治理经验,在蔬菜育苗、栽培中改以往的地上育苗为地下育苗、中棚套小拱膜加地膜三层覆盖育苗、菜玉米双膜覆盖育苗、一膜两用深窝高厢栽培、双层地膜覆盖栽培、无公害标准化栽培等新技术,推广应用生物肥料,有效推动了优质高产蔬菜种植。

为给菜农提供技术支撑,罗甸采取农业部门负责人与各蹲点技术员签订责任状,将技术服务捆绑到示范点和村组农户,确保蔬菜新品种推广和种植新模式的服务需要。在强有力的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罗甸县认定了这一绿色产业,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到现在,不停地投入资金,不断地投入技术力量。累计培训农户达到12万人次以上,相当于全县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并把财政扶贫资金与蔬菜产业发展套上钩,助推了蔬菜种植在深山区和石山区发展。

山地农业多业并进

罗甸县利用气候、土壤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该县高海拔的北部地区以种植板栗、核桃等干果为主。而占80%土地面积、600米海拔以下处于红水河、蒙江和坝王河流域的中南部地区则以种植高产量、高效益的火龙果、脐橙和蔬菜为主。

据了解,罗甸县在措施上已把特色产业发展与农业结构调整、发展乡村旅游业、石漠化治理和生态保护、扶贫开发有机结合起来,采取“公司+农户”,“公司+大户”等发展模式,走种植连片化、建设标准化、品种优良化,走深加工延长产业链路子,实现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

紧紧围绕建设贵州山地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县,以建设省级高效农业示范园为目标,罗甸县突出“菜、果、药、渔”四个重点产业,以实施“185”工程为抓手,以“创先争优”、“四帮四促”、“联乡驻村”等活动为契机,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全力推进农业各项工作,实现了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为推进“185”农业产业化工程,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快速发展,罗甸县举全县之力,积极开展科技干部下基层活动,技术员下乡驻村、驻户,到地头指导农民适时开展农业指导工作,加强农业科技和市场信息服务,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提高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

如今,该县果业总面积已达27万亩,其中,水果面积16.63万亩,产量4.55万吨,产值2.42亿元,干果面积10.89万亩,产量3422吨,产值2270多万元,成为助农增收新亮点。

龙滩水电站库区在该县形成的80平方公里水域催生了该县的生态水产业。先后有宏发渔业有限责任公司、三江公司、贵州汇源渔业发展有限公司等8家养殖企业入驻湖区投资2000万元发展网箱养鱼。为了解决网箱养殖带来的污染问题,达到生态养殖,该县与四川成都通威集团股份公司自主创新共同研发达到国内领先技术水平的投饵网箱鱼粪收集技术“机械化鱼粪收集系统”,将鱼粪抽离养殖水体,再经粪水分离,再利用鱼粪。现在,该县生态网箱达到2万口,解决就业1700人,产值突破1.7亿元。

该县油桐种植历史悠久。为发展油桐产业,该县将油桐产业纳入“3211”富民工程,采取连片种植、大户承包、贷款扶持、每亩补助30元等激励机制鼓励农民发展油桐。目前,该县种植面积达到56万亩,其中,成林油桐49万余亩。按照“每年新造油桐林7万亩,改造低效油桐林3万亩”的发展目标,力争通过5年时间将油桐产业打造成省级龙头企业,油桐种植面积达70万亩,年产桐籽28000吨,生产桐油8400吨,油枯11200吨,年产值13720万元。建成1-2家年产精油万吨以上的加工厂和1家桐粕有机肥加工厂,形成以桐油为主,桐粕为辅的油桐产业加工链,充分发挥油桐产业的惠农、强农、富县的潜力。

此外,该县着力调整茶叶产品结构,制定了茶园基地建设发展规划,落实了茶产业发展考核机制,建成了茶叶“快繁育苗”基地。到2011年,要求精品茶叶规模种植面积达2.8万亩以上,实现产值6000万元。

成都脑梗后遗症

咸宁治疗阳痿哪家好

成都哪家医院看三叉神经痛好

秦皇岛性功能障碍医院哪家好

引起蹄铁形肾的原因有哪些

友情链接